身爲潛艦大國的日本,國艦發展史可追溯至超過100年前。圖爲海上自衛隊最新型的大鯨型潛艦一號艦「大鯨號」,目前已改爲測試艦,將作爲新世代發射管、聲納與戰鬥系統等的測試之用。 圖/陳威臣攝影
今年(2024年)的3月8日,日本最新型的大鯨級潛艦三號艦迅鯨號舉行服役典禮,這艘標準排水量高達3000噸的潛艦,配備有最新型的防禦系統以及聲納系統,探知能力大幅提升之外,也更難以偵測,並可發射日本最新型的18式魚雷,以及魚叉二型反艦飛彈。
而臺灣也在去年9月底公開了自行建造的首艘潛艦,並在今年展開一系列的測試,可以說完成了臺灣軍事戰略最重要、也是不對稱作戰的最後一塊拼圖,成爲國際關注的焦點,還搭上了由大澤隆夫主演的《沉默的艦隊》真人版電影及影集,着實在日本引發了一陣潛艦的話題。
作爲全球最重要的潛艦大國,日本雖然在戰後因非戰憲法的限制,不過承襲自前帝國海軍的海上自衛隊,在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作戰需求上,一直保有相當強大的反潛武力,藉以對抗數量龐大的前蘇聯(俄羅斯)與中國的潛艦部隊。
由於日本的潛艦採取一服役一退役的做法,因此年年都有新潛艦服役,如此快的更新速度,讓日本擁有全世界艦齡最新的潛艦,過去日本的潛艦數量一直維持在16+2(16艘現役艦、2艘練習艦,一艘新艦服役後,一艘現役艦改爲練習艦,一艘練習艦退役)共18艘潛艦的規模。
不過進入2010年代之後,由於中國的軍力崛起,在面對中國下餃子般的戰力發展,日本也修改了防衛大綱,將原本潛艦部隊的16+2體制,改變爲22+2體制,增加了6艘潛艦,但仍維持每年一艘服役的步驟,讓日本的潛艦得以擁有最新的技術。
位於瀨戶內海的大津島,曾是迴天的製造訓練以及測試廠,至今仍保留相關的遺蹟。 圖/陳威臣攝影
▌日本潛艦建造能量的開始
說起日本的潛艦發展史,可以追溯至1904年日俄戰爭時,得知俄國可能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潛艦,嚴重威脅聯合艦隊,因此向美國採購了5艘荷蘭級小型潛艦,並且運送至日本進行組裝,藉以學習建造潛艦的技術,並命名爲第一型潛水艇。之後川崎造船所依照組裝荷蘭級的經驗,自行倣造兩艘命名爲第六型潛水艇,此爲日本海軍開始使用潛艦的發端。
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海軍陸續向英國引進了多艘潛艦,與先前的荷蘭級組成了日本最初的潛艦部隊,期間並嘗試進行國產開發,逐漸建構起日本的潛艦建造能量。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由於德軍的U艇擊沉了大批協約國的艦艇而一戰成名,潛艦驚人的戰力與戰略威懾逐漸受到各國的重視,擁有廣大領海的日本,自然也更加重視潛艦的作戰能力,並利用自身逐漸成熟的造艦技術,開始建造屬於日本自己的潛艦。
二戰前的日本由於將英美等海權國家列爲假想敵,因此開始打造續航力更強大的潛艦,還陸續取得來自德國的U艇技術,最終不但建造出排水量達3千至4千噸級的甲型和乙型潛艦,甚至在1942年二戰期間,還打造出滿載排水量6,560噸,水上航行可達到3萬7千公里驚人續航力的伊400型潛艦,更令人驚訝的是艦上還可搭載3架特殊攻擊機「晴嵐」,完全就是可以潛水的航空母艦。
日本海軍希望使用伊400型潛艦橫越太平洋,利用艦上的晴嵐前往攻擊美國本土,卻因爲終戰最後沒有派上用場。不過當美軍擄獲這3艘潛艦後,害怕相關技術遭蘇聯奪取,最終在秘密的狀態下進行研究之後,連同其他的日本潛艦一同鑿沉,消失在這個世界上。
戰後日本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自行建造軍事裝備,但韓戰爆發後美軍期望日本能夠再次武裝,以軍事支援的方式,籌組自衛隊並提供相關的武器,並在1954年提供美軍貓鯊級潛艦一艘,成爲海上自衛隊首艘潛艦,並且命名爲黑潮號。
LINE櫻花雨聊天室特效限時回歸!不用飛日本也能賞櫻 再加碼獨特小彩蛋
日本在二戰期間打造出滿載排水量6,560噸,水上航行可達到3萬7千公里驚人續航力的伊400型潛艦。 圖/維基共享
在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內,所展示的戰後日本第一艘潛艦初代黑潮號的剖面模型。 圖/陳威臣攝影
▌1960年代後:逐漸強大的潛艦噸位
由於日本在戰前曾經建造過200多艘潛艦,本身即有相當優良的潛艦技術,但因被限制製造,所以只能接收美軍的舊艦。就在黑潮號1955年服役後隔年,日本政府決定開始恢復自行建造潛艦,並選定二戰末期的伊201型作爲藍本作爲改良,最終打造出1,400噸級的初代親潮級潛艦,並且在1960年服役。
初代親潮號主要是實驗性質居多,證明日本仍保有建造潛艦的實力,不過因經費與近岸防衛的考量,因此1960年開始興建排水量1000噸左右的小型潛艦,包括兩艘早潮級與兩艘夏潮級都是這個階段興建服役,但建造小型潛艦雖然成本降低,卻暴露出容易受天候影響以及續航力不佳等問題,因此又從小型潛艦轉爲建造中大型潛艦。
1963年日本開始打造滿載排水量2,200噸級的大潮級潛艦,這也是戰後日本首度建造噸位超過2,000噸以上的潛艦,雖然跨過了技術門檻,但就如同初代親潮級一般,因此只打造了一艘,不過以此累積了相當的能量,也爲後續的朝潮級開啓大門。
滿載排水量同爲2,200噸級的朝潮級自1966年開始陸續服役,最終建造4艘,與大潮號都具備有前6後2共8門魚雷發射管,還採用出力更大的柴油發動機等新技術。然而並沒有採用當時美國已經廣爲採用的淚滴型艦體設計,直到1968年開始建造的渦潮級潛艦,纔開始改爲淚滴型,滿載排水量增加至2,450噸。
渦潮級潛艦是戰後日本潛艦技術的集大成,自1968年開始陸續建造7艘,其中的4號艦鳴潮號,曾在1974年因液化天然氣運送船第10雄洋丸與賴比瑞亞籍貨輪相撞後引發大火無法收拾,奉命發射魚雷擊沈,成爲戰後日本發射魚雷攻擊的首例。
自渦潮級潛艦之後,日本建造的潛艦噸位便越來越大,由於日本的領海以及專屬經濟海域相當廣,面積高達世界第8,加上面對太平洋廣大的海域縱深,這也讓日本爲了自身的防衛,有效遏止來自蘇聯的潛艦攻勢,必須要興建大型潛艦與之對抗。
二戰末期日本利用自身的潛艇技術,打造出迷你潛艇,並且在前方搭載大量的炸藥,發展出可怕的自殺兵器「人間魚雷迴天」。 圖/陳威臣攝影
▌1980年代後:不停提升的排水量和攻擊能力
Buttered Flour新光三越A4開幕!七款「法式甜點系可頌」外酥內滑甜而不膩
也由於本身的戰略需求,時序進入1980年代後,日本打造排水量更大的夕潮級潛艦,不但首度配備拖曳式聲納,也採用抗壓性更強的鋼材,以增加潛航深度,潛航排水量更是來到2,900噸,而1990年代打造的春潮級更來到3,200噸,成爲當時全世界排水量最大型的傳統動力潛艦。
雖然春潮級共有7艘服役,而夕潮級更是多達10艘,不過這批當時最新世代的潛艦,卻在多次演習之中遭到同爲海上自衛隊的P-3C反潛機偵獲,這也讓日本在90年代末期開發出更新式的親潮級潛艦,不但船體設計採用更流線葉卷型設計,艦身更是儘可能地減少凸起物,以降低水流與船殼摩擦的噪音,減少被偵測的機會。
滿載排水量3500噸的親潮級,除了升級艦上的聲納系統之外,最大的改變就是配備了當時最新型的ZYQ-3型自動化指揮系統,可以同時發射6枚魚雷,並誘導指揮攻擊6個不同的目標,大幅提升親潮級的攻擊能力,還可搭載自走式水雷進行施放,強化海域封鎖的能力。
親潮級共建造11艘,不過由於2010年代開始日本修正防禦大綱,增加潛艦艦隊數量,因此親潮級爲此進行艦體強化與性能提升工程,讓原本預計服役18年的親潮級,能夠延長服役至24年。在最新式的大鯨級服役之後,首艦親潮號已於2023年退役,而二號艦及四號艦滿潮號及卷潮號目前則轉爲訓練艦之用。
三艘親潮級潛艦與一艘春潮級潛艦(正中央處),可以很明顯看出兩者帆罩的差異。 圖/陳威臣攝影
在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展示的夕潮級潛艦七號艦秋潮號。 圖/陳威臣
▌2010年代後:中國北韓的威脅,與蒼龍級潛艦的誕生
雖然親潮級性能相當優異,不過在面對中國解放軍以及北韓的武力威脅下,日本開始研發新一代潛艦,以滿足2010年代之後的國際情勢,並且強化自身的防衛性武力———蒼龍級潛艦就此誕生。蒼龍級可謂是日本戰後潛艦工業技術的集大成,在動力系統方便首度採用「絕氣推進系統(AIP)」,可達到與核潛艦相同的靜肅性,艦體延續採用葉卷型設計,不過尾翼由十字型改爲X字型,讓潛艦本身在海牀坐底時,較不容易遭到損壞。
此外,蒼龍級的聲納系統與自動化指揮系統都有極大的提升,具備更強的偵測能力,除了魚雷之外還可配備魚叉反艦飛彈等,擁有相當強大的攻擊力。由於蒼龍級的艦身比親潮級長了兩公尺,潛航排水量達到4,200噸。由於高度自動化,因此蒼龍級僅需65名人員即可操作,不但比親潮級少了5名,對比80年代的夕潮級更是少了15名。
蒼龍級共生產了12艘,其中最後兩艘凰龍與鬥龍的電力系統改採鋰電池,讓潛艦本身的潛航時間更久,更難以被發現。至於最新型的大鯨級,其基本設計大抵延續蒼龍級的設計,不過聲納及武器則有更大幅的提升,而標準排水量也比蒼龍增加100噸,而自4號艦雷鯨開始,則改用更新型的川崎重工12氣門25/31型柴油發電機。
潛艦在現代海上作戰當中,一直是相當重要的存在,不但是有其戰略的重要性,更可能是左右戰局的重要軍事力量,對於日本而言,潛艦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戰略性兵器,在局勢詭局多變的今日,維持強大的武裝才能避免遭到他國的侵略,這也是爲何日本擴充並持續不斷的打造新型潛艦的主因。
蒼龍級潛艦(右側兩艘)同樣採用葉卷型船體,不過因採用X型尾舵,且表面鋪有更先進的消音材料,具備更佳的靜肅性,所以明顯與一旁的親潮級不同。 圖/陳威臣攝影